
开 幕 雷 击
引入
这篇文章应该算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后续,在上册结束以后,度过了一个寒假,于是莫名其妙的开始了高一下学期的学习生活。
# 关于前期的一次试错
我在开学到这篇文章写完(20250316)之前的学习状态都是像这样来描述的。
我原本想对上学期的所有问题做一个交代,因为我上学习一开始打算当文科生,故理科的课程基本没听,而在选科时我又选择了理科。
我理科基本没听,因此,我在高一下册的一开学就决定听网课把上册没学的东西补回来
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
我或许是失去了上册的那种干劲,脑子里想的是好好听课做笔记认真做题,可是每天(几乎)我都是长时间泡在抖音里。
我的学习状态就可能像下面这样。
>回来的路上→我要好好学习
到家后→脑子里想着要上网课
坐到桌子前→手机打开抖音
晚上12:00→仍旧刷着抖音,而且作业一字没动
晚上1:00至2:00左右→用5分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,开始忏悔。
如此往复,一天的时间里我基本上什么事情都没干。终于第一次月考来了,分数出来后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。

我开始难受了😭,这是为什么啊😭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我的自我感动吗?原来这就是假努力是吗?🤩
难过是很难过,但是能找出为什么会这样并且给出解决方案,我相信这样做肯定能够解决问题,我考虑了以下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。
>1.长期只听网课,不练题目
2.自己自制力差,抖音我日你妈
3.有点过于浮躁,静不下心来
这三个是主要原因,期间我尝试过🍅番茄学习法来试图挽救自己,无济于事,这是自律性的问题。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,以上的三个问题基本上全是和手机有关系,这可能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,所以在这个学期结束前,从今天起(20250316)我将会放下手机,去尝试静下心来。
总结
我的时间并不多,从中考结束到高一下册,时间好像就在一瞬,我希望我能够遵守自己的承诺,放下手机。
DeepSeek给出的深刻见解
我把DeepSeek生存的结果放在这里,希望能略微帮助到后人
这篇文章是高一下学期的学习反思,延续了作者上学期末的状态记录。寒假后选择理科的作者面临困境:上学期因误判分科方向导致理科基础薄弱,开学后计划通过网课补习却陷入恶性循环。
当前学习状态呈现为持续性拖延:每天回家后沉迷抖音,凌晨仓促应付作业,长期缺乏有效学习。首次月考成绩暴跌成为转折点,迫使作者直面问题根源。通过自我剖析,总结出三大核心问题:(1)网课学习与习题训练脱节(2)手机成瘾严重摧毁自制力(3)整体心态浮躁难以专注。曾尝试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工具但收效甚微,最终意识到根本症结在于手机依赖。
在2025年3月16日的节点,作者决心采取断舍离策略:彻底戒除手机干扰,尝试重建专注力体系。全文展现从迷茫逃避到觉醒反思的心路历程,揭示当代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的注意力争夺战与自律困境,最终落脚于自我救赎的实践承诺。
1. 关于「戒手机」的深层矛盾
手机成瘾的本质是大脑对即时快感的依赖,但单纯物理隔离可能只是治标。你需要思考: - 空虚感填补:刷抖音或许是为了逃避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。试着记录每次想刷手机时的情绪(如「现在很累」「这道题不会做」),找到触发点。 - 替代性奖励机制:将「刷手机」替换为其他能带来成就感的行为,例如完成一套习题后允许自己画一幅简笔画、听一首喜欢的歌,用微小正反馈重建自律神经回路。
2. 警惕「补偿型学习」的陷阱
你试图用网课狂补上学期内容,这可能导致: - 知识幻觉:看网课时大脑处于被动接收状态,容易产生「我会了」的错觉,实际上缺乏提取练习(如做题、自我测试)。 - 建议:采用「30分钟网课→立刻默写思维导图→针对性刷3道题」的闭环模式,让输入与输出强制捆绑。
3. 「假努力」背后的心理保护机制
自我批判「假努力」时,或许潜意识在保护你: - 恐惧失败合理化:如果认定自己「没真正努力」,考差时可以说「我只是没尽力」,避免承认「努力了还失败」的更大痛苦。 - 行动建议:给自己设定「最小行动单位」,如每天只要求专注学习15分钟,完成后在日历打钩。通过累积微小成功体验,逐步瓦解逃避心理。
4. 重新定义「自律」的认知
真正的自律不是咬牙切齿的坚持,而是: - 系统设计:将手机放在客厅充电,书桌只放纸质资料;把抖音图标藏在文件夹第三页,增加打开成本。 - 环境塑造:周末去图书馆/自习室学习,利用公共空间的「观众效应」增强执行力。 - 物理标记法:用不同颜色荧光笔在课本标记「完全不懂」「需要巩固」「已掌握」,将抽象焦虑转化为可视进度。
5. 关于「浮躁心态」的破局点
浮躁往往源于目标模糊,建议: -
错题回溯法:把月考错题涉及的知识点列成清单,每解决一个划掉一项,用具体成就对冲焦虑。
-
具象化目标:将「补理科基础」拆解为「本周弄懂牛顿三大定律的7种题型」,避免在宏大目标中迷失。
你正处于认知觉醒的关键期,这种自我剖析的痛苦恰恰是蜕变的开始。不必苛求立刻脱胎换骨,真正的改变往往发生在你接受「偶尔会失控」之后——就像学骑自行车时,重要的不是永远不摔倒,而是摔倒后再次握紧车把的勇气。